中東土耳奇十天之旅 24/6/2005-
六月二十四日至七月三日,我選了土耳奇作為我十天中東之旅的目的地。今次景點包括:
1. 伊斯坦堡 (Istanbul) 的藍廟 (Blue Mosque) 、杜柏奇皇宮 (Topkapi Palace) 、聖蘇菲亞教堂 (St. Sophia Museum) 、杜馬伯爵皇宮。
2. 安卡拉 (Ankana) 的土耳奇國父紀念館。
3. 加柏都斯亞 ( 奇石林 )(Cappadocia) 的地下城、仙境煙窗、山洞教堂及棉花堡 (Pamukkale) 。
4. 古城以弗所 (Ephesus) ,保祿傳道的廣場及世界第三大圖書館的遺跡。
5. 古薩達斯 (Kusadasi) 為愛琴海渡假勝地。
6. 巴格門古城 (Pergamon) 為世界第二大圖書館的遺跡。
7. 特洛尹古城 (Troy) 為木馬屠城記發生之地點。
不少朋友勸我不要到中東旅行,那裏有危險,包括政局不穩定、地震及恐佈份子襲擊等。但由於好奇心的驅使,對伊甸園的傳說頗感興趣,對保祿、若望講道的廣場及聖母遺居的位置,頗吸引我,於是我決定到土耳奇一遊,以償心願。
土耳奇大地震
1999 年 8 月 17 日零晨 3 時 2 分,土耳奇的伊斯坦堡市東面伊斯密 (Izmit) 發生黎克特制七點八級災難性的地震,方圓二百公里地區均受破壞,這次地震釀成千萬棟房屋倒塌,估計有三萬人罹難,上百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受傷。使這城巿充滿了眼淚和哀嘆,有經濟學家估計這次地震使土耳奇損失近二百萬億美元,在
土耳奇地震後十小時,伊斯坦堡還未全面恢復供電,伊斯坦堡居民還不知災情的嚴重性,以色列的救援隊已來到災區進行救援工作,德國立刻宣佈撥款百萬馬克作援助,且派出救援隊來協助,瑞士的拯救隊和雪山拯救犬當天也在災區投入救援行動,而法國、美國、日本、馬來西亞也派出大量人力、物資和科技儀器來協助,甚至土耳奇視為頭號大敵的希臘,也宣佈為這大災難,暫時放下歷史仇恨和政治野心,派人來加入救援工作,天災激發人間的溫情,放下陳年仇怨,讓人學習到不計較人力、時間、財富、科技,除去語言的隔膜,使人看見生命的可貴。
政局不穩定
土耳奇東南面正是波斯灣的伊拉克所在的位置,可能是由於利益問題,土耳奇開放空中航道及陸路,讓美軍通過及補給燃油去攻打伊拉克,自 911 發生後,美國認為這是恐怖分子拉登所為,繼阿富汗之後,認為伊拉克發展大殺傷力武器,誓要攻打伊拉克,其實無論是伊拉克或是美國要報仇,這些人為所造成的災害,當中充滿的仇恨所喪失的生命,家園所消耗的財富,比天災來得更慘,亦由於土耳奇開放航道引起回教徒不滿,所以在土耳奇市內製做恐怖襲擊,如土耳奇的匯豐銀行被炸及𡘓持空中小姐等事件,其實土耳自 1923 年國父阿塔圖克實行政教分離,已針對事實而不是針對宗教而言,土耳奇借出航道,大義滅親,捉拿兇手,應是明確的做法,但已大家都是相同宗教,應該互助互愛,竟然借出航道和軍地讓別人打自己的手足,此點又有點講不過去,對於土耳奇的做法,是對與錯,真是見仁見智。
伊甸園遺址
伊甸園與今相距萬年以上,按聖經所載可以肯定它位於底格里斯及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肥沃土地上,不過伊甸園位於上游的土耳奇境內,抑或是在下游的伊拉克境內,則意見紛紜,但大部份人都接納伊甸園在下游波斯灣的肥沃土地上,不論昔日的上游或下游是伊甸園,今天這裏顯然不再是樂土,下游的伊拉克,長期在戰火中,使他們經濟陷入困境,雖然石油的出產為他們帶來效益,但因為貪婪向鄰國發動軍事騷擾,以致受西方經濟制裁,使他們的經濟民生更困苦。而土耳奇本是人民生活的樂土,奈何在這裏常有民族之爭,當權者不清廉,民心向外,使這土地因人的制度而發展緩慢。
由伊斯坦堡乘飛機向東南可直到傳說的伊甸園遺址,這裏與伊市相距 1372 公里,七、八年前,遊客頗多,但這幾年間,有些恐怖份子在鄰近作破壞,政府常派軍隊去剿滅,引起死傷,旅遊人士因而銳減,西方遊客已不多,亞洲遊客更難得一見,所以今次我也無緣到伊甸園去參觀呢!
「上主天主在伊甸東部種植了一個樂園,就將他形成的人安置在裏面‧‧‧‧‧有一條河由伊甸流出灌溉樂園,由那裏分為四支‧‧‧‧笫三支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入亞述東部,第四支河即幼發拉的。」 創世紀二章 8-14 節
土耳奇簡介
土耳奇位於亞洲與歐洲相接的地方,面積共有八十一萬五仟平方公里,以布斯布洛斯海峽分為亞洲部份和歐洲部份, 95% 屬於亞洲部份, 3-4% 屬歐洲部份,北與黑海為鄰,西面是愛琴海,南部是阿拉伯沙漠,東南部是波斯灣。
人口有七千萬,其中一千萬人生活在伊斯坦堡,大部份人是土耳奇族,是奧圖曼後人。
她經歷了波斯、希臘 ( 亞歷山大帝 ) 及羅馬帝國的統治,羅馬帝國又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而東羅馬帝國古時稱為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是基督教開始生根的地方,訂基督教為國教,以十字架為徽號,所以有十字軍之稱,曾經多次東征,所以國家版圖擴闊,七世紀時被阿拉伯人打敗,被回教取代基督教,分裂為賽爾克 (Seljuk) 土耳奇帝國及鄂圖曼 (Ottoman) 土耳奇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戰勝國幾乎把土耳奇帝國瓜分, 1923 年在國父阿塔圖克的領導下,這個國家變成了土耳奇共和國,實行政教分離政策。
以弗所故城
一所古城值得遊覽,必定曾有顯赫的歷史,豐富的考古出土,及當地政府置力保護和維修,以弗所所以著名,公元前八世紀,以弗所對外交通和經濟相當發達,居民多數來自希臘和羅馬,在羅馬政府不干預下,成自治區,當時居民更因為這裏是生殖女神亞底米的原居地,所以他們全力保護亞底米,更為亞底米築起神廟。保祿在亞底米高峰期時,到她的盤據地傳福音,他藉天主力量宣講天國的道理,在一、兩年間,信主的人大增,不單普通人,平素行邪惡,甚至當時宗教領袖也信主。根據書本介紹,古城一直是希臘和羅馬繁盛時期的商業、宗教重鎮,規模特別大。面積有二千公頃,人口有廿五萬。公元前十一世有紀已有人在此定居,他們在此建造都市,修築神殿,凱撒大帝在以弗所故城發出豪語
”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使徒若望更在此完成「若望福音」。著名的古跡有圓型劇場、保存最完整的圖書館。我能夠來到保祿傳福音的圓形劇場參觀,內心真是有何等的滿足和感恩呢!
「保祿進了會堂,放膽講論,一連三個月,辯論天主之國的事,來勸化人‧‧‧‧以致凡住在亞細亞的人,都聽見了主的道理,猶太人希臘人都有‧‧‧‧其中有好些曾行過巫術的人‧‧‧‧這樣,主的道理大為發揚,日漸堅固。」
宗徒大事錄 第十九章 8-20
保祿歸化
今日的敘利亞雖然是一個阿拉伯穆斯林 Muslim 的國家,但這個己有四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大馬士革,對基督徒來說,是有其特殊的歷史背境和意義:
使徒保祿原名掃祿,本是一個專迫害基督徒的猶太人,他出生於基利家的大數(今日土耳其境內),有羅馬公民權,精通律法,能言善辯。有一天,他帶著耶路撒冷所頒發的公告,要到大馬色捉拿基督徒。但當掃祿來到大馬色城外,天上忽然發光,強光從四面照著他,驚怕得仆倒在地,有聲音對他說:「掃祿,掃祿,你為甚麼逼迫我?」他說:「主阿!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同行的人,站在那裡,說不出聲音;聽見聲音,卻不見人。掃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什麼。有人拉他的手,領他進入大馬色,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喫,也不喝。掃羅經這一段的教訓及良心上的譴責,從此悔過自新,雙眼再明,並接受亞納尼亞為他洗禮,一變而為忠誠熱心的信徒。
掃祿受洗後,獨自離開大馬色,在阿拉伯思想過往的過錯,認定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教主。半年後,他大發熱心,返回大馬色,不單沒有理會猶太人要迫害基督徒的命令,反而向他們傳揚基督復活的真確,不少人因此而受洗成為基督徒。猶太人非常憤怒,要捉拿掃祿,要殺害他,但他得到信徒們的支持和保護,在夜深時份,用籃子載著掃祿,從城牆上的窗口,用繩索將他吊到城牆外的地上,掃祿隨即前往耶路撒冷,向眾人講述在大馬色所遇見的神蹟和信仰上的改變,耶穌就是彌賽亞的確實。後來改名保祿。
為了紀念使徒保祿 St. Paul (Soul of Tarsus) 在信仰上的改變,在大馬士革的城裡城外,建有不少的保祿堂 St. Paul Church。因信徒多相信保祿是騎著馬來到大馬士革城外,被突來的強光嚇怕,從馬上拋掉在地,而且教堂內多有放置保祿墮馬的繒畫,故保祿堂又稱為墮馬教堂。
宗徒大事錄 第九章 3-25
聖母瑪利亞故居
主耶穌臨死時將聖母瑪利亞交付給宗徒,若望帶聖母瑪利亞來到以弗所居住,這裏有非常好的氣候,並且可以看到格外美麗的鄉村景色,唯一的聲音是來自鳥類的歌聲,另外由於這裏位置較高,不會感到酷熱,這裏的地平線一眼望去像大地與藍天相接,在聖母故居前有一座青銅塑像是在公元十九世紀考古挖掘中出土
的,聖母瑪利亞張開雙臂,耐心而慈祥的等待我們,今天的聖母故居,已經是一座小教堂,成為世界上基督徒們朝拜的聖地,同時也得到伊斯蘭教徒深深的尊敬。
「耶穌看見母親,又看見他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女人,看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就從那時起,那門徒把她接到自己家裏。」 若望褔音 第十九章 26-27
加帕多家 (奇石區)(Cappadocia)
位於土耳奇中部,旅遊人士稱為奇石區,這裏地質屬火山灰沈積土,是火山爆發後,火山灰沈積,經長年累月的冷熱天氣變化而成由於軟硬石質不同,且經風霜雨水的侵蝕後,形成各奇形怪狀的石洞和石形。有地下城、山洞教堂,是昔日基督徒躲藏的地方。
不少人到這裏遊覽,只被奇特的山崖洞穴所吸引,卻忽略了這些洞穴背後的感人歷史,在主後七十年,羅馬帝國征服中束東一帶,凡與羅馬皇帝的信仰有違者,一律加以逼害或處死,當時,不少基督徒為了持守信仰,甘願為基督,拋頭顱、灑熱血,過顛沛流離的生活,至死不肯放棄信仰,他們為了躲避羅馬軍的捕殺,便逃到這地勢奇特的加帕多家來躲藏,這裏土質較疏鬆,當時的信徒就在山洞裏向內或向下挖掘,漸漸成了山洞或地下房屋,甚至形成地下城。
參觀完這些地下山洞,我終於明白這段聖經所寫的境況,洞穴的見証,真是值得我們去反省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到底為了信仰,我們曾付上過什麼的代價呢!
「被石頭砸死,被鋸死,被拷問,被利劍殺死,披著綿羊或山羊皮到處流浪,受貧乏,受磨難,受虐待,世界原配不上他們,他們遂在曠野、山嶺、山洞和地穴中漂流無定。」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37-38
棉花堡 (Pumukkale)
整年都像寒冬,雪白一片;是由火山灰風化而成的石灰岩,與含鈣質極高的溫泉水,交互沖刷、鈣化沈積的結果。泉水自山頭湧下,形成千頃潔白梯田,滿載清澈泉水;驟眼看來,遍山像鋪滿了雪白的棉花一樣,所以稱為棉花堡。不過事實上,赤著腳在那凹凸不平的岩沙上行走,真是舉步維艱,比「腳底按摩」還辛苦。 還有鍾乳石壺洞、石桌等觀景,泉水據說對眼睛、皮膚都很好,又可以緩和風溼症、氣喘和皮膚炎,這裏絢麗的自然風光吸引世界上所有的人,它給人帶來一種身處虛幻世界的感覺,離開棉花堡半小時車程,是 Hierapolis,這裏是古代最著名的大墓地,由於常發生地震,所以很多建築物都嚴重損壞,今天只有少數建築矗立,因為這區有溫泉水,所以引來成千上萬的人來治病,一部份人治療後返回本國,一部份沒能治療便在這裏去世,所以這裏的墳墓特別多。
杜柏奇皇宮 Topkapi Palace
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金角灣及馬爾馬拉海的交會點上有一座輝煌的建築,這就是從 15 世紀到 19 世紀 鄂圖曼帝國的中心── 杜柏奇皇宮 (Topkapi Palace) ,在這迷宮般的豪華至極的地方,當年甦丹們接受謁見,治理國事。宮殿外側被稱為第一庭院,以其綠木郁蔥而聞名,第二庭院的右側,原來是籠罩在柏樹及梧桐的綠蔭下的宮庭的餐房,現在則成了帝國時代水晶制品、銀器以及中國陶磁器的收藏展示館。左側是甦丹的後宮深宅,甦丹的妻妾及子女們曾經在那里生活。在第三庭院有謁見室、甦丹.阿合麥特三世 (Sultan Ahmet Ⅲ ) 的圖書館、甦丹和其家庭的服裝展示館、珠寶館以及價值連城的中世紀撰本繪畫書籍。宮殿的中央是聖遺物室,陳列著屬於先知穆罕默德的寶物,這些物品是鄂圖曼甦丹繼承「哈里發」 (Halife) 或伊斯蘭教皇制度時帶到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
到伊斯坦堡,乘船一游海峽是非常值得。 博斯普魯斯海峽 是是蜿蜒穿梭在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著名海峽。觀賞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最佳方法莫過於乘坐沿著海岸蜿蜒行走的定期客輪,隨著游船的行進,會經過壯麗的朵勒瑪巴赫切宮 (Dolmabah Saray) 前,再往上去高低起伏的綠化公園、耶勒德茲宮的帝國展示場等等一一展現在眼前,公園盡頭座落著的契拉昂宮 ( ragn Saray) 現改為現代化大飯店,這個建於 1874 年甦丹.阿布都拉茲茲 (Sultan Abd aziz) 時代的建築物沿著博斯普魯斯海岸延伸 300 米,大理石面壁反射著海峽的波浪,在伊斯坦堡的傳統建築物上凌空高架著博斯普魯斯大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懸掛橋,連接歐亞兩大洲。
杜馬伯爵皇宮 (Dolmabahce Palace)
座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沿岸上,全長 600 米。寬廣的大廳里有 56 根圓柱,裝有 750 根燈重達 4.5 噸的巨大水晶吊燈,總使旅客們嘆為觀止。過去,為取悅於住在此宮中的尊貴人物,在這里曾飼養過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者阿塔土克 (Atatk)1938 年 11 月 10 日逝世於此宮中。
藍廟 (Blue Mosque)
面對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Ayasofya Muzesi) ,有一座擁有 6 根尖塔的優美建築物,這就是藍廟 。 它是由建築設計師阿合麥特在 1609 ~ 1616 年間所建造完成,寺內牆壁全部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 (Iznik) 磁磚裝飾,因而擁有另一個更響亮的名字──藍色清真寺。夏季的夜晚來臨時,這里便射出耀眼的光輝,傳出悅耳的頌音。
聖蘇菲亞教堂 (St. Sophia Museum)
內部的牆壁佈滿了精美絕倫的壁畫和馬賽克,這些描述耶甦基督和聖母瑪麗亞生平的彩色壁畫,生動反映了拜佔庭美術的活力和藝術成就。教會周圍重新修復的木造小房子里提供茶水及咖啡,使人們如遠離城市的喧嘩,在輕松的氣氛中悠然小坐。
特洛尹古城 ( Troy)
特洛尹王 ‧ 普利安 (Priam) 及美麗的希臘皇后海倫 (Helen) 出現于荷馬史詩而著名。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發掘出九個不同時代的部落、城池、民宅、寺院和劇場。為紀念傳說中的托洛伊戰爭而營造了托洛伊木馬。